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时间:2022/8/11 0:06:29   作者:邱天道研究员   来源:邱天道研究员   阅读:100000   评论:0
内容摘要: 针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邱氏中医外治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针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邱氏中医外治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珍贵遗产。 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聚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针灸学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针灸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推动了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聚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中医针灸的治病原理中医针灸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到达“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区分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针灸学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中医针灸的研究和在世界的情况针灸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相距甚大。中国科学界对于针灸的研究已经有半个世纪,特别是针刺麻醉或者针刺止痛原理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9年所出版的刊物中认可针灸在某些症状中有治疗作用。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科学家认为针灸对戒烟、气喘、抗类风湿关节炎、头疼等问题没有效用。2007年9月《内医档案》杂志刊登,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迈克尔·哈克博士主持的实验使用1162名腰痛病患分3组分别进行针灸、假针灸和常规治疗比照试验。发现腰痛情况好转的人,针灸组有47.6%,假针灸组有44.2%,常规治疗组有27.4%。针灸组和假针灸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2009年西雅图的一个研究小组主持的研究说明,对长期腰疼患者,针灸和假针的治疗效果都比传统方法好,但是针灸和假针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发表了《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认为有对照试验证实针灸可有效治疗假设干疾病、症状或状态,针灸对于另外一些病症的疗效尚需要更多证据确认,同文又列出了疗效未有足够证据支持,但是可尝试针灸的一些病症。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根据2002年一项全美调查的结果,美国有八百二十万成年人曾经使用过针灸,有二百一十万人曾在过去一年内进行过针灸。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华人或当地人士开设的中医、针灸诊所。据报道,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万余人,德国有3万名针灸师,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澳大利亚有4500个针灸、中医师,巴西有针灸师1.5万余名,新加坡有中医师1500人,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师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医、针灸诊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广泛的基础。结语中医针灸荣幸地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申遗成功,不仅将使早已满载传奇的毫针和艾叶为更多世人所分享,也将为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设定全新的历史坐标。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黄帝轩辕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经典《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在中医的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是伏羲和女娲。伏羲发明了阴阳学说,先天八卦,还有针灸用的针具。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从此中华民族就有了中医药。《神农采药图》中,神农手中拿着的便是珍贵中药材灵芝。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邱氏中医外治疗法”研究组和推广中心近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守正创新”,口号是“在产业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传承中医文化根脉,共筑民族健康未来”、“非遗保护,你我同行”。此外,坐落于新乡高铁东站前润华金地广场五号写字楼21层的“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即将开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邱氏中医外治疗法”研究组和弘扬传承示范基地欢迎您!!!基于此,我们再来重温2010年11月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的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春秋时期,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隋唐时期,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2010年9月12日在广东举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上,卫生部将“中医针灸”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 “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的重视,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中医和针灸治疗而获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的针灸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因简、便、验、廉的特点惠及更多民众。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位副局长参加泥灸学术会议合影留念(正在看邱天道泥灸十六讲)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与李连达院士在英国参加学术大会合影留念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参加学术大会合影留念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参加泥灸学术会议合影留念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参加泥灸学术会议合影留念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张其成教授、李良松教授(台中)参访台湾中医药大学合影留念(军旅书法家张济海墨宝邱天道赠送)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新乡市人民政府政府周世杰副市长、新乡市军分区司令员马传运大校等到河南邱天道泥灸医药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和体验非遗外用医学风向标产品。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邱天道董事长与牧野区人大林主任、牧野区文旅局梁局长合影留念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了将传统中医药外治疗法和外用医学产品制作技艺传承保护下去,河南邱天道泥灸医药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天道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外治医学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及外用医学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基于此,河南邱天道泥灸医药用品还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研究组,并成立了“邱氏中医外治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队伍,最大范围地服务于非遗传承和保护事业。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和牧野区“邱氏中医外治疗法研究组”负责人李梖桢说:“我们紧紧围绕‘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传承体系和制度,与各地社区卫生站合作建立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技艺传习诊疗室,以及非遗邱氏外用医学产品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并与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让传统工艺、传承模式为现代管理注入了生机。”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传承人邱天道研究员着眼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传承中医药外治疗法技术以及创新外用医学文化产业等方面,力邀自己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针灸”传承人石学敏教授,共同致力于中华传统医学“灸”文化研究和临床应用,在牧野大地创建了一座非遗外用医学为主题的文化馆——“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2022年5月21日,“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开建,作为新乡市牧野区首家非遗中医药外用医学文化养生示范基地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河南邱天道泥灸医药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在拥有巍巍太行,悠悠卫水,滋养着千年的牧野大地,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而深入了解新乡市牧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邱氏中医外治疗法”的历史渊源,感受中医药外用医学疗法经久不衰的神奇魅力,精心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非遗中医药外用医学文化馆。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一览


    该馆共分为五大部分,在非遗中国中医药外用医学文化展区,共有“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中医外用本草、中医针灸膏贴、中医外用诊疗、企业在中医外用养生的发展历程一览”五大板块,采用展板、文物、器具、画报、古籍等展陈形式,叙述了中国人民历经几千年历史长河,对健康和长生的不懈争斗和追寻以及河南邱天道泥灸医药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在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

    第一部分:展示了在中医的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是伏羲和女娲。伏羲发明了阴阳学说,先天八卦,还有针灸用的针具。此外,还展示了黄帝轩辕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经典《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

    第二部分:展示了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从此中华民族就有了中医药,特别是《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精美的绘画本,完善并记录了三百多种古代中药材炮制技艺和药草。此外,南北时期的《雷公炮炙论》专门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后经历代官修与民间医家不断增补,丰富与细化本草学的内容,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本草文献。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组成中医本草的植物本草、矿物本草和动物本草,作为一部伟大的本草学著述,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另外,还展示了邱天道研究员近年来编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本草外用指南》以及外用医学丛书20多部和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等文献资料。

    第三部分:以大量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展示了从古自今中医药外治医学文化,包括针灸、膏药、火罐以及熏蒸、熨灸、足浴和芳香疗法、文人墨客赞颂中医药外治医学疗法的诗文图画。

    第四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企业非遗外用医学产品和产品各种实验报告及产品检测报告,展示了企业上百种知识产权诸如注册商标、发明专利、著作版权保护,还展示了非遗外用医学风向标产品的各地运营中心和非遗文化社区文化站以及合作的非遗传承项目培训基地的实况图片。

    第五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匠心品牌,创新外用医学大健康产业,更好地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外用医学文化,形成一条特色外用医学疗法和外用医学大健康产业文化长廊,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中医药外用医学技术和外用医学产业文化园。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的建立就是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医药外用医学几千年的文化延续。最后,展示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部分成绩,让大家对非遗邱氏中医外用疗法和中医药外用医学药物制作技艺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邱氏外用医学文化馆”,由河南邱天道泥灸医药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用自有资金建成,文化馆的藏品陈列众多,让人不由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伟大体系工程萌生敬意。特别是以传承中医药外用医学文化、科普中医药外用医学养生知识、传承中医药外用医学特色产业展示为亮点,未来在文旅融合、产业振兴、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库精选

关于我们 - 徽标商标 - 泥灸传奇 - 邱天道 - 联系我们 - 发明专利 - 管理登陆 - 十方赞许 - 好人缘起 - 中国泥灸操作视频 - 紅灸三寶操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