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灸坊公司 描绘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发展新画卷>】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防治心血管疾病刻不容缓。基于此,掌握一些简易的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技术或使用一些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系列产品,对缓解患者痛苦、减少慢性心血管疾病反复住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及为急重症之抢救,争取时间意义重大。
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泛指除口服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禅医功法、道医导引、易医九宫格外用以及非药物疗法等。
中医外治疗法历史悠久,古今医家普遍重视并广泛使用。早在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对敷法的用途、敷药的剂型、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外伤愈后留有瘢痕及用药物外敷以预防之。
清代出现了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理瀹骈文》,系统总结了外治法的运用经验。吴尚先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相对于内治法,外治法更能体现中医药“简验便廉”优势。
①简便易行:较少受时间、地点、条件影响,如吴尚先认为“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制,无黏滞”;
②见效迅速,无口服药之苦;
③成本低廉,外治法可以不使用中药或者仅需少量中药即可;
④实用性强,病情标本缓急均有使用可能;
⑤便于推广,百姓喜闻乐见。
关于中医外治与内治机理:
外治之宗吴尚先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还举了叶天士的例子:“昔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
在治病的过程中,邱天道主任医师临床既重视内治法,又重视外治法,包括其自身防治疾病及养生,常用外治法。内外都不可偏执,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治沉疴。正如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记载:“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便是将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的杰出例子。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眩晕(高血压病)
上病下治 调和阴阳
眩晕的病机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升风动”,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邱天道基于“上病取之下”的理论,采取针刺太冲穴、中药平压足浴和平压泥灸及砭贴平压疗法干预高血压病。血压骤然升高或出现高血压急症,从中医的辨证角度观察,多为肝阳上亢所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针刺太冲穴,运用行针泻法,能条达肝气、平肝潜阳、引热下行,起到迅速降压之效。
#邱天道主任医师(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还拟定中药平压足浴方:怀牛膝30g,川芎30g,白芷30g,钩藤(后下)30g,夏枯草30g,吴茱萸10g,肉桂10g。全方有平肝潜阳,调和阴阳之效。且川芎、吴茱萸、肉桂具有辛散温通之力,为外治法中常用之品,能促进其他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所。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方中7味药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该平压足浴方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并且改善血压变异性及平滑指数。同时该方对失眠亦有一定作用,若失眠甚,可加夜交藤30g,合欢皮30g解郁安神。此外,还可使用砭石在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循行路线进行刮痧治疗,疏通经络,效果颇佳。
胸痹心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辛香温通 直达病所
邱天道认为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治标可以恢复胸中之阳气,缓解心绞痛突然发作时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邱天道根据“急则治其标”及其治疗痛证的验方,创制五灵止痛散(将五灵脂、蒲黄、冰片等研细为末)舌下含服,用于心绞痛发作时的治疗。方中五灵脂苦泄温通,《本草纲目》载其“主气血诸痛”,蒲黄甘平化瘀,《本草择要纲目》谓其“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冰片是凉开药,气味芳香走窜,三药并用,辛香温通,对气滞、血瘀、邪闭导致的疼痛都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二十多年前邱天道主任医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研制成心泰贴(由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蒲黄、川芎、冰片等组成),外贴心俞穴区域、膻中穴区域、虚里穴区域等穴位区域,可使其药效通过经络直达病所。临证使用心泰贴治疗心绞痛,疗效满意。近年来采用心泰贴方加发明专利红灸基质提取精华成分提炼熬制而成的“心泰红泥浆”热疗康养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神阙穴区域、膻中穴区域、心俞穴区域交替使用)已成潮流,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堪称一绝,被誉为外用医学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