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外用膏药疗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10/22 15:24:34   作者:邱天道研究员   来源:邱天道研究员   阅读:5001   评论:0
内容摘要:外用膏药疗法是中医传统丸 散 膏 丹 酒 露 汤 锭八种剂型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使用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关于外用膏药疗法的最早记载:“蚖……以蓟印其中颠”。春秋战国时期:在《灵枢·经脉篇》有关于膏药治病的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

    外用膏药疗法是中医传统丸 散 膏 丹 酒 露 汤 锭八种剂型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使用历史。


中国中医药外用膏药疗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关于外用膏药疗法的最早记载:“蚖……以蓟印其中颠”。

    春秋战国时期:在《灵枢·经脉篇》有关于膏药治病的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开创了现代膏药的先河,膏药疗法开始逐步运用于临床。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神医秘传》中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晋唐时期: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就有膏药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膏药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宋元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膏药疗法的内容。《圣济总录》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膏药疗法的机理。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膏药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

    清代:是外用膏药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急救广生集》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膏药疗法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外治之宗”吴师机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把膏药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

    建国以后: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膏药疗法治疗常见病,还应用膏药疗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多种疑难病症。

    外用膏药疗法到了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外治医学开拓者邱天道军医编著的《新兴膏药应用指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草外用指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独特新疗法》丛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三联医学理论与实践》丛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记载了300多种外用膏药秘方,《新兴膏药应用指南》和《邱天道和他的膏药》等膏药书则是当代论述膏药的新著,完整的总结了膏药的方药、提取膏方中草药精华成分,详细介绍了古代熬制膏药和当代膏贴的制备工艺流程,创立了全军当时以膏药命名的“北京天行健膏药厂(总后军企)并担任”厂长“。

    新时代,很多膏药生产企业应用现代技术设备与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将膏药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上所述,膏药疗法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无断代治疗体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邱天道主任医师(执业医师??执业药师)  #红灸坊外用医学康养馆 #紅灸坊公司

    中医有句话叫:一两黑膏二两金。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两好的黑膏药,价值二两黄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咱们古代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技术,提纯工艺也相对落后很多,所以想要熬出能够治病的好贴膏,就得下大量的药材,然而古代药材种植的很少,主要都靠药农去山上采摘,然后由大药商收购,贩卖到全国各地去,所以药材在古代是很贵的,十斤药材出一斤膏,所以贴膏的价值,自然也是非常高的。

    制膏口诀: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明如镜,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

    步骤:

    第一步,中药炮制,多种名贵中草药

    (根茎药材切成片状,充分浸泡在香油中,浸泡时间为一周左右,以切片充分浸泡为准)

    第二步,滤除药渣,文火熬制3-4个小时

    (将浸泡好中药材与香油共置铁锅内,文火熬炼,并用桃、桑、槐、柳、榆”五枝“不断搅拌,期间不可忽略”三上三下“。将药材炸至枯黄,过滤去除药渣的药油。)

    第三步,炒丹

    (将黄丹放于干净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逸,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第四步,下丹,不断搅拌至颜色退去

    (下丹撒布要匀,并不停的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锅底。下丹的速度太快而易溢锅,且基质的质地不匀;太慢时,又不易掌握其老嫩。下完丹后要及时观察其颜色,当视其变成深灰色或黑色时应立即做老、嫩检验,滴水(30℃)成珠,软而不粘,拉而不断。)

    第五步,倒入中药粉

    (将基质熬制到最后,将打粉的中药粉倒入锅中,并用木棍不停搅拌,直到均匀为止。)

    第六步,冷却,过凉水去火毒

    (将熬制好的膏药徐徐倒入盛满井水的陶盆中,浸泡三至五日,每日换水一至两次。)

    第七步,成膏,启封滩涂。


中国中医药外用膏药疗法的发展历程


图库精选

关于我们 - 徽标商标 - 泥灸传奇 - 邱天道 - 联系我们 - 发明专利 - 管理登陆 - 十方赞许 - 好人缘起 - 中国泥灸操作视频 - 紅灸三寶操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