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菩提树和菩提花,见者得福,转载功德无量
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
菩提树功德:圆成佛道的吉祥缘起物
阿难,如果有众生见到菩提树,听到树上铃铛、璎珞、金锁的声音,嗅到树花的香气,尝到树果的美味,触到树的光影,忆念树的功德,以这些因缘,乃至获得涅槃期间,他们的五根无有过患,内心无有散乱,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菩提树,经论中讲了它的许多功德,比如见到后生起菩提心,接触后生起大慈大悲,等等数不胜数。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增益长--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得名菩提树,意为“觉悟”。《修行本起经》中描述佛陀在树下场景: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菩提树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以作为药材入药。其果实酸脆而微涩,回味甘甜,喜光喜温,最为奇特的是果实8—9月份成熟,却能在树上挂果保鲜到次年2—3月份,有祛疾除病,养生保健,益寿延年之神奇功效。
据《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成佛果。”所以,见菩提树如见佛。
现在,在印度金刚座,每年都有祈愿法会。在金刚座的菩提树下有时候好多人在下面等一天,尤其是秋天,风一吹过,大家就在树底下抢落叶。
过去七佛菩提树
《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曾列出被视为菩提树的十六种大树的名称。同书卷五亦列出过去七佛的菩提树。即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依《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十所载菩提树神。
菩提树之守护神。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载,昔有一王毁灭佛法,渐至菩提树时,菩提树神自化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王见已,寻生贪染,护法善神遂得其便,杀王及其军队、恶神众。金光明经中佛对此天女说流水长者子之昔缘。天女赞曰:‘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佛赞叹曰:佛赞叹曰: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此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印度金刚座之菩提树
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都要在那里成就。千佛中的前四尊(包括释迦牟尼佛),已经在那里成佛了,未来从弥勒佛开始,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也将在那里成佛。法王在《愿海精髓》中发愿道“玛嗡南珍格嘉格杰哲,央德温仓嘉沃策敦才,达德雅庄涅内巧德杰,拉钦春利贝沃特托效。”意即未来九百九十六尊佛来此刹土成佛时,愿我变成他们的侍者,广弘他们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每天发愿时,也应发愿将来在那里成佛,即使以后得了圣者果位,也要发愿在其他佛面前闻法,做他们的侍者。
在金刚座有棵菩提树非常大,枝繁叶茂,但并非当年佛陀成道时的那棵。至于今日我们看到的菩提树,是阿育王的女儿(也有说妹妹,即僧伽密多比丘尼)在原树上分了一枝,移植到斯里兰卡。长成之后,正逢印度被回教侵犯,毁坏了原先的菩提树,他们又从斯里兰卡的树上取下树枝,于印度金刚座种植成活,直到今天。菩提树虽然饱经沧桑,但它的“血脉”仍不断生长。这棵菩提树,经论中讲了它的许多功德,比如见到后生起菩提心,接触后生起大慈大悲,等等数不胜数。
据历史记载,菩提树曾有几次被毁经历。
1、阿育王尚未信佛时,信受外道毁佛遗迹,派人砍伐此树,令婆罗门焚烧用以祭天。谁知烧到半途,出现了奇迹——烈火中突然出生两棵菩提树,树叶茂盛青绿。阿育王目睹奇事,深自悔过,当即用牛奶灌溉菩提树根。第二天,菩提树竟完好如初。阿育王弃恶从善,在树下摆上香案,亲自焚香供奉神树。还请了好多沙门高僧在树下击鼓敲磬,作法会道场,讲说佛经。他听得人了迷,一连半月没有回王宫。
2、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以前阿育王毁灭佛门遗迹,就是她再三煽动的。可是,大王出官半月有余,左等右盼不见回来,心中十分着急。她怕大王信了佛法,自己就会失宠。忙差人去请阿育王回宫。差人飞马返回,禀告王妃:大王砍树,神树死而复活,大王便皈依佛门,在树下供奉佛法,久不回王宫。王妃听言,王妃迁怒于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
这天清早,阿育王来到树下供奉,见树又被人砍倒,不禁怒火中烧,正欲下令追查凶手,但转念一想;自己不也砍过这棵树吗?我虽信了佛,但还有人不信佛。他们还没有觉悟,才做出了这样的蠢事。这不能责怪他们。只有让菩提树再次复活,才能启发他们悔悟。于是,阿有王和众比丘怀着虔诚的心意,跪在树前祈祷,请树神再次显灵。又令人抬来乳汁浇灌在树根上。不久,树墩上抽出了新芽,又长成了两棵参天大树。
阿育王对菩提树越发崇敬了。他怕有人再来偷砍圣树,让工匠建造了一道高约丈五的石墙,把菩提树保护起来。此后,菩提树虽经受了无数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依然枝叶婆娑,树影斑驳,受佛门敬拜。大唐高僧玄奘在印度取经时,还亲自拜谒了这两棵菩提树。
3、后来有个国王,也破坏佛法,砍掉菩提树,一直掘到见泉水。阿育王的后裔又用牛奶浇灌,经过一晚,树又复生。
据说,每年到如来佛涅磐的这天,菩提树上的叶子就全部落了,枝条上还浙淅沥沥地掉着水珠,如泪水一般。各国的君子、各地的比丘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成千上万的人在树下奏乐,跳舞,献花上供,焚香叩首,诵经念卷,日夜不停。好多人用香水清洗树身,用乳汁浇灌树根。到了第二天,树叶又长出来了,更加鲜嫩碧绿。
中国菩提树引进缘起
菩提树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今天,广州海幛寺仍然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菩提树在我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陀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壮,枝叶茂盛。每当有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都会受到高僧们的顶礼朝拜。这棵菩提树也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极乐世界的菩提树
无量寿经中:再者阿难,如果有众生见到菩提树,听到树上铃铛、璎珞、金锁的声音,嗅到树花的香气,尝到树果的美味,触到树的光影,忆念树的功德,以这些因缘,乃至获得涅槃期间,他们的五根无有过患,内心无有散乱,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
在我们这个世间,眼耳鼻舌身意缘色声香味触法后,只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一方面是我们内在修行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就是外境太恶浊了,以这两个原因他们始终处于忧愁苦恼中。而极乐世界不是这样,接触菩提树等外境时,人们的心不会散乱,可以说一直处于禅定中,而且相续中的功德蒸蒸日上,都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因此,一想到娑婆世界的过患和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为什么不羡慕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
依靠见到菩提树又能获得三种安忍。哪三种安忍呢?一是随声忍,二是随顺忍,三是无生法忍。
一、随声忍。即听闻真实之法后,不惊不怖不畏,能够信解受持。
在我们这个世间,听到般若空性法门、因果不虚之理或者极乐世界的功德后,很多人心里无法忍受,产生怀疑、恐惧的心态,总是觉得不是很好受。而在极乐世界,看到菩提树就能获得随声忍,再也不会有接受不了的心态,不管听到什么佛法都很容易接受。
对听闻佛法的人来讲,能够安忍所闻之声很重要。有些人福报比较大,不管善知识讲任何善法,听到以后马上就能信受;而有些人福报比较小,听到善知识讲善法很难接受,要么对这个地方起邪见,要么对那个地方生怀疑,总是有一种不满的态度,而听到恶知识讲恶法则马上能接受。这就是经论中所谓的善法器和恶法器:前者是善法器,可以接受一切善法;后者是恶法器,恶法全部能接受,而善法马上就漏掉了。
二、随顺忍。即以智慧思维观察诸法,从而随顺了知、平等趣入。
世间的真理有深有浅,有复杂有简单,只要我们获得了随顺忍,不管对什么样的真理,都能通过思维观察进而随顺趣入。
三、无生法忍。即真实证悟诸法无生之实相。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的,远离了有、无、二俱、双非四边。如果我们具足了无生法忍,对于这种实相就完全可以接受。如果没有获得无生法忍,则很难接受诸法实相之理,尤其有些初学佛的人,遇到甚深的空性或者密法时往往接受不了。
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众生见到菩提树后都能获得三种安忍呢?世尊紧接着解释道:
这都是无量寿佛的本愿力、威神力而现前加被以及往昔修持静虑之故。由于他的发愿无可比喻,无有缺减,善巧修习,善巧摄受,善巧成就,故而才能如此。
为什么往生者见到菩提树后马上能获得三种安忍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阿弥陀佛往昔的发愿力,二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力,三是阿弥陀佛往昔修行静虑的功德力。尤其阿弥陀佛的发愿非常不可思议,他的发愿在世间无可比喻、无有缺陷、极其圆满。法处比丘经过五个大劫的深入思维才发下四十八愿,所以,他对利益众生之事考虑得非常圆满,可以说没有任何缺陷(凡夫人考虑问题则不是很圆满,很多人事后都觉得自己的考虑有不周之处),他发的愿善巧摄受无边刹土的无量众生,而且他发愿后长期善巧修习,最终善巧成就了一切所发之愿,由于具足了这些因缘,所以见到极乐世界菩提树的众生都能获得三种安忍。
对于娑婆世界的不清净众生来说,要像极乐世界的清净众生一样获得三忍确实有困难,但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后,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相似的三忍。如果听闻上师宣讲佛法后,内心不愿意接受,甚至口出诽谤之辞,这说明没有得到第一忍。如果某个道理本来符合真理,可是因为自己的分别妄念作怪,一直不能随顺了知、平等趣入,这说明没有得到第二忍。如果遇到宣说胜义实相的显密法要时,自己一直产生分别心,以恶心进行揣度,甚至将其舍弃,这说明没有获得第三忍。大家要避免这些过失,在接受佛法时要尽量信受佛陀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尽量随顺胜义中万法皆空和世俗中业果不虚、前后世无欺存在等道理,尽量了悟诸法实相。
- 相关评论